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
在陕西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以其独特的红色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气象文化资源,成为传承延安精神、弘扬气象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陕西省气象部门紧密结合当地气象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气象文化特色,积极构建气象文化品牌,巩固文化阵地,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用好红色资源凝聚精神力量
1945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清凉山上成立了气象训练队,同年9月建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不仅为军事航空飞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更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初建培养了一支骨干力量,成为此后70多年来气象事业发展的起点。
“延安清凉山是事业之山,与信仰之山宝塔山、理论之山凤凰山隔延河相望,我们要以高质量的气象文化建设研究成果,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院长姜泽洵表示,将深挖气象历史资源,做深理论研究。
“生在英雄的时代,长在人民的旗下……”6月25日,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窑洞里传出阵阵歌声,讲解员袁梦正用陕北小调翻唱着这首当年气象工作者留下来的歌曲,清凉山上涌动着生机和活力。
如何把这些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材?气象部门对此进行了周密策划和深度挖掘。组织安排专班专人先后采访了周鲁女、苏中等延安时期气象工作者及其家人,拍摄了时长650分钟的视频资料,抢救性寻访获取了100多张珍贵照片;专程走访华北电专旧址、总参气象局等地,查阅并收集延安时期相关文献资料;不断积累丰富相关资源,从国内外收集相关气象仪器、设备17件,辅助用具6件,书籍资料130册;通过复原清凉山气象训练队旧址和延安气象台场景,复制陈列气象仪器设备、书籍及生活用品,运用历史照片、实物和专题展览等形式,生动展示延安时期气象工作的历史场景;同时结合延安时期气象工作主题展览,全面回顾了人民气象事业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历程。
在延安人民气象发源地展馆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老一辈气象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参观者沉浸其中,能切身感悟伟大的延安精神、感怀朴实的气象文化,汲取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打造文化品牌,传承“破圈”出彩
“居住在简陋的生活环境,使用简易的观测设备,通过简单的预报技术,老一辈气象工作者却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着实令人震撼!”2023年10月9日至13日,首期气象部门青年干部革命传统教育训练营在陕西延安举办。此次训练营是落实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青年干部教育培养的重要举措。
主题展览的成功“破圈”,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据统计,2023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家单位追寻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足迹走进人民气象发源地,开展弘扬延安精神联学联建,现场教学100余人次,部门内外参观者达900余人次。同时,陕西省气象部门以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为核心,积极打造“延安气象文化”品牌。先后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组拍摄了《新中国气象纪事——延安岁月》专题片,组织部门干部职工排演《气象新兵》文艺作品,通过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气象文化研究和传播活动,提升“延安气象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主流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气象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多次进行宣传报道。2023年9月,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月被命名为延安市党史教育基地,2024年5月被命名为弘扬延安精神示范单位。
目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已把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确定为开展“弘扬延安精神,提高政治能力”课程的现场教学点,这将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对延安时期人民气象事业艰苦创业历程和新时代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成就的宣传展示,进一步提升气象工作和气象部门影响力,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已经成为延安这块红色土地的一段不朽记忆。走过漫长的历史,如今它献出的一场场“气象文化盛宴”仍在感染和激励着络绎不绝前来寻访的人们,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加深对延安精神和气象事业的理解,领略红色气象文化的永恒魅力。
(作者:马楠、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