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织牢气象法治“防护网” 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

发布时间:2025-06-16 15:41:10 来源:陕西省气象局网站 作者: 字体:

织牢气象法治“防护网” 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榆林开展气象法执法检查侧记

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月11日至13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榆林市定边县、靖边县,以“法律巡视”之姿,实地检验气象法实施成效。从海拔1372米的雷达站到光伏板熠熠生辉的能源基地,从农田里气象科技小院到应急指挥中心预警大屏,检查组用脚步丈量法律落地的深度,以问题为导向叩问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定边国家天气雷达,是我国新一代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可探测400公里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有效解决了我省西北部天气雷达探测盲区的问题。”定边县气象局副局长展晓玮指着屏幕上的雷达回波图介绍。雷达站塔楼上银灰色的球形雷达装置规律转动,顶部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实时回传的各类探测数据正为周边20万亩农田“绘制”防灾图谱。

定边国家天气雷达站

在定边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各类特种气象探测设备实时将监测数据传至云端。去年汛期的大暴雨过程,定边县根据预报预警机制,提前发布暴雨消息,政府提前安排部署防汛工作,转移群众1092户3150人,未造成人员伤亡,切实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定边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

定边县气象局局长艾锐翻开工作日志,字里行间记录着法律实施带来的变化:双重财务保障到位后,定边县气象监测站网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能力逐年提升,预报预警水平显著增强。

白泥井人影作业点的发射架上,火箭弹直指苍穹。“在持续干旱期间,我们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发射火箭弹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让即将返青的越冬作物缓解了旱情威胁。”作业点负责人康建军的手机里,存着农户发来的感谢短信。检查组现场抽查发现,该作业点严格执行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人影作业的安全规范,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操作事故。

定边县白泥井人影作业点工作人员检修设备

靖边国家基本气象站内,传感器正实时采集风速、气压等数据。“现在各气象要素已经实现了分钟级精密观测。”观测员陈宁展示着自动站升级前后的对比图。检查组注意到,观测站周边1000米范围内无新建高层建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志清晰可见,印证了榆林市“将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落实成效。

靖边国家基本气象站

在靖边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联动平台大屏上“气象-应急”各种数据不断明暗交替。“4月22日大风预警信息发布后,我们启动联动机制第一时间组织易受灾区域群众紧急避险、企业停工停产。”靖边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方光苗点击鼠标,调出当日的调度记录。法律要求的“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在此化作具体行动——气象部门与应急、交通等22个部门建立数据共享通道,预警信息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

靖边县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指挥部

陕西光伏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九里滩20兆瓦光伏电站是陕西省第一个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约3.4亿元,占地面积为686亩,2011年11月25日建成并网发电。在电站集控室,中控屏幕实时显示着光伏电站实时发电负荷与气象要素的关联曲线。

陕西光伏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九里滩20兆瓦电站

“气象部门和预测系统厂家为我们提供了‘太阳能资源评估预测系统’,发电预测准确率超过90%。”生产运营中心经理雷亮介绍,依托气象预测系统,各个新能源场站可以更精确的向电网交易调度中心申报短期电站实时电量曲线,从而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榆林市落实气象法中“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要求,目前全市已完成多个新能源项目的气候论证,年减碳量超百万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气象资源正日益成为趋利避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置生产要素。”检查组成员、省人大代表宁小敏建议,要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深挖气象保障绿色发展动能的潜力,塑造新业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从定边的雷达银辉到靖边的光伏蓝海,检查组见证了气象法在榆林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当检查组离开榆林时,手机收到最新天气预报:“未来24小时定边将有阵雨,适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这精准的预报是法律护航气象事业、守护万家灯火的鲜活注脚。随着执法检查成果转化,气象法治的“防护网”将在陕北高原越织越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撑起坚实晴空。(作者:熊烈 责任编辑:刘婧)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公众参与 单位概况 新闻模块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模块->工作动态
织牢气象法治“防护网” 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
2025-06-16 15:41:10

织牢气象法治“防护网” 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榆林开展气象法执法检查侧记

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月11日至13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榆林市定边县、靖边县,以“法律巡视”之姿,实地检验气象法实施成效。从海拔1372米的雷达站到光伏板熠熠生辉的能源基地,从农田里气象科技小院到应急指挥中心预警大屏,检查组用脚步丈量法律落地的深度,以问题为导向叩问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定边国家天气雷达,是我国新一代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可探测400公里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有效解决了我省西北部天气雷达探测盲区的问题。”定边县气象局副局长展晓玮指着屏幕上的雷达回波图介绍。雷达站塔楼上银灰色的球形雷达装置规律转动,顶部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实时回传的各类探测数据正为周边20万亩农田“绘制”防灾图谱。

定边国家天气雷达站

在定边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各类特种气象探测设备实时将监测数据传至云端。去年汛期的大暴雨过程,定边县根据预报预警机制,提前发布暴雨消息,政府提前安排部署防汛工作,转移群众1092户3150人,未造成人员伤亡,切实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定边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

定边县气象局局长艾锐翻开工作日志,字里行间记录着法律实施带来的变化:双重财务保障到位后,定边县气象监测站网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能力逐年提升,预报预警水平显著增强。

白泥井人影作业点的发射架上,火箭弹直指苍穹。“在持续干旱期间,我们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发射火箭弹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让即将返青的越冬作物缓解了旱情威胁。”作业点负责人康建军的手机里,存着农户发来的感谢短信。检查组现场抽查发现,该作业点严格执行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人影作业的安全规范,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操作事故。

定边县白泥井人影作业点工作人员检修设备

靖边国家基本气象站内,传感器正实时采集风速、气压等数据。“现在各气象要素已经实现了分钟级精密观测。”观测员陈宁展示着自动站升级前后的对比图。检查组注意到,观测站周边1000米范围内无新建高层建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志清晰可见,印证了榆林市“将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落实成效。

靖边国家基本气象站

在靖边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联动平台大屏上“气象-应急”各种数据不断明暗交替。“4月22日大风预警信息发布后,我们启动联动机制第一时间组织易受灾区域群众紧急避险、企业停工停产。”靖边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方光苗点击鼠标,调出当日的调度记录。法律要求的“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在此化作具体行动——气象部门与应急、交通等22个部门建立数据共享通道,预警信息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

靖边县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指挥部

陕西光伏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九里滩20兆瓦光伏电站是陕西省第一个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约3.4亿元,占地面积为686亩,2011年11月25日建成并网发电。在电站集控室,中控屏幕实时显示着光伏电站实时发电负荷与气象要素的关联曲线。

陕西光伏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九里滩20兆瓦电站

“气象部门和预测系统厂家为我们提供了‘太阳能资源评估预测系统’,发电预测准确率超过90%。”生产运营中心经理雷亮介绍,依托气象预测系统,各个新能源场站可以更精确的向电网交易调度中心申报短期电站实时电量曲线,从而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榆林市落实气象法中“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要求,目前全市已完成多个新能源项目的气候论证,年减碳量超百万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气象资源正日益成为趋利避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置生产要素。”检查组成员、省人大代表宁小敏建议,要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深挖气象保障绿色发展动能的潜力,塑造新业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从定边的雷达银辉到靖边的光伏蓝海,检查组见证了气象法在榆林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当检查组离开榆林时,手机收到最新天气预报:“未来24小时定边将有阵雨,适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这精准的预报是法律护航气象事业、守护万家灯火的鲜活注脚。随着执法检查成果转化,气象法治的“防护网”将在陕北高原越织越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撑起坚实晴空。(作者:熊烈 责任编辑:刘婧)

友情链接
中国气象局 陕西省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