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风雨砺初心 匠心守苍穹——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强

发布时间:2025-04-29 09:03:28 来源:陕西省气象局网站 作者: 字体:

在防灾减灾的战场上,每一个精准的预报背后,都凝聚着气象人夜以继日的坚守与智慧。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强,用二十载光阴诠释了“风雨守望者”的使命担当。从青涩学子到行业翘楚,从传统手绘到智能预报,他始终以匠心守护三秦大地,用科技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风雨淬炼初心

2005年,从云南大学资环学院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的赵强踏上陕西这片土地。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此后的7000多个日夜,自己将在这里开启一段与苍穹对话的人生。

2007年7月的一场特大暴雨,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三天前,作为主班预报员的他在值班室彻夜未眠,紧盯屏幕上跳跃的雨量数据,果断将暴雨预警及时升级。当实况数据与预报高度吻合时,他曾为精准研判暗自欣慰。然而,随救灾队伍踏入受灾村镇的那一刻,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他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坍塌的土坯房、被泥石流吞噬的农田、村民木然的眼神……“预警发出去了,可乡亲们的损失为何还是如此惨重?”这个拷问如重锤击碎了他对“预报成功”的认知。

那一夜,他在观测场徘徊至天明。雨水打湿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云层走向、风速变化,更写满对预报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衔接的反思。“气象人不能只做数据的解读者,更要成为防灾链上的枢纽。”从此,值班室的台灯亮得比星辰更久,观测场的草也记住了他凌晨三点的脚步。2011年,当赵强首次捧起“全省预报技术状元”奖杯时,同事们从他眼中读懂了那份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

2020年8月,陕北遭遇历史性强降雨。面对雷达回波图上刺眼的红色区域,已经两天没合眼的赵强,眼球布满血丝,却仍死死盯着不断刷新的数据:“延安市东部县区、榆林市东部县区降水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预计未来3小时内还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水!”沙哑的嗓音在会商室响起。

窗外暴雨倾盆,窗内键盘声如疾雨。赵强连续72小时坚守岗位,发布9条预警、拨打21个叫应电话,组织国省会商十余次。暴雨停歇,当最终数据显示,这场历史第二强的暴雨未造成人员伤亡时,身材瘦削的他瘫坐在椅子上,疲惫的嘴角泛起一丝欣慰。

守正开拓创新

“传统是根基,科技是翅膀。”这是赵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唯有创新才能突破预报瓶颈。

2021年9月15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进入最后24小时倒计时。奥体中心上空,积雨云如墨色帷幔低垂,组委会的焦虑在空气中凝结。“19至21时将有2小时降水间隙,建议调整开幕式流程!”面对数十道质疑的目光,赵强的陈述简洁有力。

这份底气,源于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96小时,提前对赛场近一年10多次降水过程的逐一复盘。当开幕式在雨幕降临前圆满落幕,气象保障团队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科技赋能精准预报的生动注脚。

深耕科研二十载,赵强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通过不断探索新的预报技术和方法,为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做技术支撑。他参与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降水预报技术应用”项目,获得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良好评价。此外,他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气象学会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推动了陕西省暴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的发展。

匠心精神永续

在年轻预报员眼中,赵强既是严师,亦是灯塔。“首席,模式预报降水概率仅30%,为何坚持发预警?”面对疑问,他调出高空实况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耐心讲解:“西南急流叠加地形抬升,会突发局地强降水……”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陕西省气象台的“每周一课”。

他独创“魔鬼训练法”,带领团队在2020年、2023年全国气象行业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中连创历史佳绩,8名队员全部成长为业务骨干,其中4人走上首席岗位。

“预报员的幸福很简单。” 在新人入职仪式上,赵强总爱指向窗外繁星般的城市灯火:“当你发出的预报变成老人收起晾晒衣物的从容,变成孩童放学路上未淋湿的衣角,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每当暴雨来袭,从关中平原到陕南山坳,一场跨越时空的“气象接力”悄然展开——这是匠心的传承,更是生命的诺言。

二十年光阴流转,从手绘天气图到智能网格预报,从青丝到华发,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那颗“把脉风云护民生”的赤子之心。在这片苍穹之下,赵强用行动践行着气象人的誓言:以初心为舵,以科技为帆,在风雨征程中续写新时代的守望篇章。

(作者:马楠、冯蕾,责任编辑:罗舒仪)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公众参与 单位概况 新闻模块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模块->工作动态
风雨砺初心 匠心守苍穹——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强
2025-04-29 09:03:28

在防灾减灾的战场上,每一个精准的预报背后,都凝聚着气象人夜以继日的坚守与智慧。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强,用二十载光阴诠释了“风雨守望者”的使命担当。从青涩学子到行业翘楚,从传统手绘到智能预报,他始终以匠心守护三秦大地,用科技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风雨淬炼初心

2005年,从云南大学资环学院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的赵强踏上陕西这片土地。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此后的7000多个日夜,自己将在这里开启一段与苍穹对话的人生。

2007年7月的一场特大暴雨,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三天前,作为主班预报员的他在值班室彻夜未眠,紧盯屏幕上跳跃的雨量数据,果断将暴雨预警及时升级。当实况数据与预报高度吻合时,他曾为精准研判暗自欣慰。然而,随救灾队伍踏入受灾村镇的那一刻,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他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坍塌的土坯房、被泥石流吞噬的农田、村民木然的眼神……“预警发出去了,可乡亲们的损失为何还是如此惨重?”这个拷问如重锤击碎了他对“预报成功”的认知。

那一夜,他在观测场徘徊至天明。雨水打湿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云层走向、风速变化,更写满对预报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衔接的反思。“气象人不能只做数据的解读者,更要成为防灾链上的枢纽。”从此,值班室的台灯亮得比星辰更久,观测场的草也记住了他凌晨三点的脚步。2011年,当赵强首次捧起“全省预报技术状元”奖杯时,同事们从他眼中读懂了那份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

2020年8月,陕北遭遇历史性强降雨。面对雷达回波图上刺眼的红色区域,已经两天没合眼的赵强,眼球布满血丝,却仍死死盯着不断刷新的数据:“延安市东部县区、榆林市东部县区降水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预计未来3小时内还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水!”沙哑的嗓音在会商室响起。

窗外暴雨倾盆,窗内键盘声如疾雨。赵强连续72小时坚守岗位,发布9条预警、拨打21个叫应电话,组织国省会商十余次。暴雨停歇,当最终数据显示,这场历史第二强的暴雨未造成人员伤亡时,身材瘦削的他瘫坐在椅子上,疲惫的嘴角泛起一丝欣慰。

守正开拓创新

“传统是根基,科技是翅膀。”这是赵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唯有创新才能突破预报瓶颈。

2021年9月15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进入最后24小时倒计时。奥体中心上空,积雨云如墨色帷幔低垂,组委会的焦虑在空气中凝结。“19至21时将有2小时降水间隙,建议调整开幕式流程!”面对数十道质疑的目光,赵强的陈述简洁有力。

这份底气,源于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96小时,提前对赛场近一年10多次降水过程的逐一复盘。当开幕式在雨幕降临前圆满落幕,气象保障团队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科技赋能精准预报的生动注脚。

深耕科研二十载,赵强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通过不断探索新的预报技术和方法,为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做技术支撑。他参与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降水预报技术应用”项目,获得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良好评价。此外,他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气象学会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推动了陕西省暴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的发展。

匠心精神永续

在年轻预报员眼中,赵强既是严师,亦是灯塔。“首席,模式预报降水概率仅30%,为何坚持发预警?”面对疑问,他调出高空实况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耐心讲解:“西南急流叠加地形抬升,会突发局地强降水……”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陕西省气象台的“每周一课”。

他独创“魔鬼训练法”,带领团队在2020年、2023年全国气象行业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中连创历史佳绩,8名队员全部成长为业务骨干,其中4人走上首席岗位。

“预报员的幸福很简单。” 在新人入职仪式上,赵强总爱指向窗外繁星般的城市灯火:“当你发出的预报变成老人收起晾晒衣物的从容,变成孩童放学路上未淋湿的衣角,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每当暴雨来袭,从关中平原到陕南山坳,一场跨越时空的“气象接力”悄然展开——这是匠心的传承,更是生命的诺言。

二十年光阴流转,从手绘天气图到智能网格预报,从青丝到华发,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那颗“把脉风云护民生”的赤子之心。在这片苍穹之下,赵强用行动践行着气象人的誓言:以初心为舵,以科技为帆,在风雨征程中续写新时代的守望篇章。

(作者:马楠、冯蕾,责任编辑:罗舒仪)


友情链接
中国气象局 陕西省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