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23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通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表彰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授予陕西省气象台“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黄少妮同志“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进一步激励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陕西省气象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准确及时的分析找寻规律、把握脉络,精准预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护佑着三秦大地一方安澜。
“气象铁人”服务十四运会
2021年,十四运会在陕西举办,对于陕西气象部门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从7月17日的延安宝塔山圣火采集,到8月16日西安南门广场的首站点火起跑仪式;从9月6日十四运会开幕式彩排,到9月15日开幕式的圆满成功,陕西省气象台的气象服务保障从未缺席。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陕西省经历了11次重大天气过程,陕西省气象台不仅需要负责全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首席预报员们还需在十四运会指挥中心、十四运会气象台、赛事现场之间多地奔波。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陕西省气象台造就出了一批“气象铁人”,他们勇于担当,对标精准预报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气象保障工作。
“冰”与“火”的考验
每一次强降水就是一次检验。2022年7月10日夜间开始,陕西省多地出现强降水,暴雨导致群众被困、道路被毁。陕西省气象台于9日迅速进入状态,天气监测、实况数据分析、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响应服务......所有工作一气呵成,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不仅仅是降水,2022年的夏天,极端天气频发,高温与暴雨并存。其中,8月1-25日关中、陕南持续性高温天气,综合强度为特强等级,是1961年以来历史最强。面对强高温与暴雨天气,陕西省气象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前预警、及时服务,共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7起,为高温、暴雨天气应对提供支撑,为能源调度保供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精准预报只为“抢”小麦
芒种过后,就是夏至了。老人们常说“芒种一晌,龙口夺粮”。6月份的天气犹如婴孩的脸庞喜怒无常,上一刻还是晴空万里,下一刻就有可能倾盆大雨了。2022年6月9日开始,陕西省多地出现强对流天气,而此时正值“三夏”农忙时节,致灾性强,防御难度大。“这样的天气是否会对麦收区造成影响?如果第二天真有强对流天气,农户们辛苦一年的成果可就要打水漂了。”8日上午的天气会商中,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小婷心里暗自思忖。
会商过后,陕西省气象台意识到此次预报的难度,根据天气形势及时调整预报,并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涉农部门发布重要天气报告。11日上午,已经连续值班两天的副首席姚静眉头紧锁,“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比较难把握,怎么尽可能准确的分时段,给老百姓抢收预留时间,既做到抢收,又不被雨淋呢?”姚静根据当时探空站的各种环境场数据细致订正,再结合陕西本地地域特点和预报指标,研判了多家CMA模式,最终确定了榆林和延安的对流天气落区,编写了强对流黄色预警。“现在正值麦收的关键时期,发完预警后我心里还紧张的直跳。”
时间紧急!在收到黄色预警后,全省的农机系统即动了起来,连夜打响小麦抢收战。田间地头,农户们抢时间争速度,抢收抢运抢晒抢种抢播一派繁忙。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关中四市”已在12日前将成熟适宜收获的1007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成。金黄色的麦粒填满了一辆辆运粮卡车,共同的配合,为着丰收目标共同努力。
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
精准的气象服务、科学的决策部署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陕西省气象台依托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技术支持,上下联动、横向协作,打造分钟级降水产品、强对流综合识别和临近预警、水文气象等国省合作示范点。同时,持续发展智能网格预报核心技术,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向多模式集成转变,降水预报表现和温度预报准确率都有明显的提升。
“让预报员更早了解产品性能”、“让预报员更多聚焦天气分析”、“让决策用户更快得到服务产品”。陕西省气象台积极探索构建智能化产品制作平台,实现数值预报和业务产品精细化检验、天气公报制作和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智能化制作,大大节省业务工作量,推动向研究型业务转型。
近两年来,陕西省气象台全力做好灾害天气迭进式预报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气象保障,编写的决策服务材料先后获得了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152件次。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批示中指出,“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精准预警、赢得了宝贵时间,予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