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农业气象专家共聚一堂 共商气象与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2-09-16 12:44:47 来源:陕西省气象局网站 作者: 字体:

9月16日,在第29届杨凌农高会上,第八届农业与气象论坛召开。本届论坛围绕“气象与粮食安全”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农业气象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特邀专题报告,围绕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献计献策气象工作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全国百余位农业气象领域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听取报告并现场交流研讨。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作《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加强气象为农服务》报告,介绍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三项重要任务,分析了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辅以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从统筹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2-2024年)》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下一步工作重点。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作《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IPCC最新成果解读》报告,系统分享了IPCC AR6已印发报告的核心结论,分析了IPCC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详细介绍了IPCC关于粮食供应、安全性、可获取性、稳定性等影响粮食安全4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最后,给出我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有关建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元书作《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与气象数据耦合应用》报告,介绍了如何综合农学、植保、气象及不同源遥感等多源数据优势利用多源数据,提升现有的病害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是现今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尺度上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的发生状况准确及时的预报能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植保等部门提供重要信息,实现冬小麦病害的有效监测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病害发生预测情况比较,气象数据模型、遥感数据模型、遥感结合气象数据模型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预测结果。

特邀专家做专题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德俊作《基于农业气象大数据的小麦预见性分子设计育种》报告,介绍了传统育种是基因重新组合改变的过程,而分子设计育种能实现从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变,提高育种效率,是一种新的粮食安全的技术体系与途径。农业离不开气象,精细化的气象大数据助力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定生态区数十年的历史气象数据、当地实施监测气象数据、未来数月以致数年的预测数据都是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必需的气象服务产品。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后张明希作《地球大数据在澳大利亚极端高温监测中的应用》报告,报告中提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热浪的潜在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各不相同,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大陆范围内,极端热浪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精确概率仍然未知,但从1920年至2019年期间,HWA在澳大利亚成强劲上升趋势,这表明热浪振幅在气候变化下增加。此外,1980-2019年期间PDF的暖尾大于1920-2019年间的暖尾,这意味着极端高温事件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概率更高。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公众参与 单位概况 新闻模块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模块->工作动态
农业气象专家共聚一堂 共商气象与粮食安全
2022-09-16 12:44:47

9月16日,在第29届杨凌农高会上,第八届农业与气象论坛召开。本届论坛围绕“气象与粮食安全”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农业气象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特邀专题报告,围绕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献计献策气象工作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全国百余位农业气象领域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听取报告并现场交流研讨。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作《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加强气象为农服务》报告,介绍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三项重要任务,分析了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辅以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从统筹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2-2024年)》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下一步工作重点。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作《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IPCC最新成果解读》报告,系统分享了IPCC AR6已印发报告的核心结论,分析了IPCC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详细介绍了IPCC关于粮食供应、安全性、可获取性、稳定性等影响粮食安全4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最后,给出我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有关建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元书作《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与气象数据耦合应用》报告,介绍了如何综合农学、植保、气象及不同源遥感等多源数据优势利用多源数据,提升现有的病害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是现今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尺度上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的发生状况准确及时的预报能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植保等部门提供重要信息,实现冬小麦病害的有效监测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病害发生预测情况比较,气象数据模型、遥感数据模型、遥感结合气象数据模型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预测结果。

特邀专家做专题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德俊作《基于农业气象大数据的小麦预见性分子设计育种》报告,介绍了传统育种是基因重新组合改变的过程,而分子设计育种能实现从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变,提高育种效率,是一种新的粮食安全的技术体系与途径。农业离不开气象,精细化的气象大数据助力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定生态区数十年的历史气象数据、当地实施监测气象数据、未来数月以致数年的预测数据都是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必需的气象服务产品。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后张明希作《地球大数据在澳大利亚极端高温监测中的应用》报告,报告中提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热浪的潜在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各不相同,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大陆范围内,极端热浪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精确概率仍然未知,但从1920年至2019年期间,HWA在澳大利亚成强劲上升趋势,这表明热浪振幅在气候变化下增加。此外,1980-2019年期间PDF的暖尾大于1920-2019年间的暖尾,这意味着极端高温事件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概率更高。

友情链接
中国气象局 陕西省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