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八月,秦巴山区暑热难消。夕阳西下时,旅居在汉中的人们,会徒步前往汉江河畔漫步。微风拂面而来,入眼皆是美景,波光粼粼的江面和浅浅掠过江面的各色鸟儿,好不惬意。
秦岭巴山的馈赠,让汉中成为了一片资源丰富、物华天宝的富饶之地,汉中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发挥“中国天然氧吧”这个气候品牌优势,吸引着八方来客,让汉中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城市。
“汉中生态气候资源优异,气象部门挖掘生态气候资源,服务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汉中气象人的自觉行动。”汉中市气象局局长的袁再勤深有体会。他们为挖掘生态气候资源所做的点点滴滴,绿水青山的价值,已经换来幸福生活的金山银山。
生态气候优,百姓生活美。统筹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气候资源应用工作,通过近10年的科学研究和谋划推进,汉中市生态气候监测站数量指数级增长,生态为农服务、生态旅游服务工作,在科研成果和海量监测数据的支撑下,不断拓展。
十年来,汉中气象部门先后立项《基于GIS和RS的汉中市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汉江谷地油菜花期预测方法研究》《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技术应用及效益追踪》等科研课题50余项。同时,组建团队立项自主研发具备12个监测要素的“服务型生态气象要素监测站”,与农田小气候站、负氧离子监测站、生态站分阶段、分重点地布设在景区、农田、生态保护区等地,为开展生态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从2015年到茶企“上门推广”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到2022年全市6县7家龙头茶企主动申请“茶叶气象二维码溯源贴”,汉中“气象+”已融入汉中茶叶生长全流程。此外,汉中市气象部门在龙头茶园建设茶叶气象试验站、茶园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开展了无人机高山茶园观测实验、茶叶气象指数政策性农业保险、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汉中市气象局制定的《汉中仙毫气候品质评价规范》作为气象标准,也首次被列入汉中市级地方标准制定项目。
“全市茶叶面积达到132.3万亩,我们后期将继续拓展茶叶生态气象服务。”袁再勤表示,打好“做好茶”品牌,离不开气候资源,茶叶气候品质这项工作得到茶企认可,我们要进一步扩大“气象+”赋能效益,惠及更多茶企和茶农。
为发挥生态气候助力旅游作用,2014年汉中市气象局在省级旅游示范县留坝县布设了陕南地区首个负氧离子站,推广汉中好气候。此后,搭乘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创建的东风,推动留坝县、宁强县、佛坪县、略阳县政府成功挖掘生态气候资源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成为当地重量级生态名片。此外,略阳县成功创建了“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宁强县、留坝县成为“中国避暑旅游标准城市”。
通过“气象+”赋能旅游产业,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汉中旅居、研学,更加大了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力度。2021年政府投入资金,在原有负氧离子站网基础上,新增7套负氧离子站,邀请百余家媒体和旅行社推广汉中优良气候资源,首次对公众发布负氧离子数据,并支持全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
好茶、好果、好粮食,山美、水美、气候美!十年来,汉中市气象部门生态气象服务融入了、见证了汉中生态气候不断向好的进程。汉中气象部门将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发挥“气象+”赋能作用,发挥气候资源应用,源源不断地为人民群众输血造血,让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
(孟茹、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