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设施大棚,“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在北方种植火龙果,创造“南果北种”的全产业链“杨凌模式”,建设标准化示范设施温室及相关配套设施两万余平方米,培育和引进新品种20余个,年产火龙果300吨左右,已销往山东、四川、广西、甘肃等11省(自治区),还远销国外西班牙。“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的郭娟茹,也从十余年前为温饱发愁的普通村民转身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早先,她去三亚学种火龙果,果品好但是卖不上价钱,一年下来收入勉强维持生活。“后来,我萌生了把它种回家乡的想法。借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搭乘上杨凌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种植的‘高速列车’,成功让火龙果在家乡开花结果,还致了富。”郭娟茹说,如今,基地种植面积达200亩,每亩年纯收入达6万元。
可是,几年前,从海南省乐东县把火龙果苗子运往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船火龙果苗子冻死在路上,这让郭娟茹和乡亲们损失了几百万元。要把北纬18°的火龙果种到北纬34°的杨凌,这其中的气候和水土适应性调整,也让杨凌气象人费了不少心思。
为此,杨凌气象局成立高新农业气象服务研发团队,加快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开发,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杨凌气象局“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农业气象工程师在火龙果种植基地进行火龙果春季发育情况农气观测
杨凌气象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成立高新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建立棚内温度预报模型,并结合作物生长指标为农户提供针对火龙果花期的专题气象服务产品,为“杨凌青皮她园”基地建设增添“农情小卫士”设备,推广使用“设施农业气象App”;组建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团队,面向全区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园开展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在科技助力产业兴旺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志愿者服务团队每月至少两次去实地调查作物和设施农业种植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气象服务方案。”农业气象工程师周忠玉说。
有了专业气象服务,郭娟茹摆脱了南果北种的技术“掣肘”,“农情小卫士”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App”实现了火龙果种植棚内小气候要素的实时监控。如今,她通过手机App即可快速获取棚内温、湿、光等要素和气象预警信息、气象服务产品,有效防范不利气象条件对火龙果生长带来的影响,对指导生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政府的主导和农业气象技术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计划在5年内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火龙果,面积达到2000亩,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富裕。”郭娟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