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月18日,陕北和关中西部大雪纷飞、关中东部雨雪交加,初春的三秦大地春寒料峭,陕西气象部门的多名农气专家不惧漫天雨雪、脚下泥泞,怀揣为农服务的炽热初心,奔赴去年秋播受强秋淋影响较重的关中中东部地区开展小麦苗情调查。
夏粮丰收是保障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受去年强秋淋影响,陕西冬小麦晚播面积大、弱苗比例高、苗情复杂,对2022年全省夏粮丰产带来不利影响。
据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化龙介绍,去年“三秋”期间陕西全省降水异常偏多,农田过湿现象严重,受冬前低温、晚播双重因素叠加影响,小麦弱苗现象十分突出,表现为整体叶龄偏小,分蘖、次生根数量偏少,冬前营养生长不足。
结合近期卫星遥感监测、田间调查结果和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小麦长势好和持平于去年面积占61%,差和略差面积占39%,弱苗比例偏大;区域分布上,渭北中部旱塬、关中南部、陕南大部长势较好或与去年持平,关中宝鸡东部、渭南大部长势不及去年。
当天,农气专家们深入陕西富平、三原等重点区县的重点田块,针对不同长势的田块进行了小麦播种密度实地测算,对小麦叶龄、分蘖数、根系发育、麦田墒情和病虫害等情况做了详细调查记录。
去年陕西多地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强秋淋天气,陕西大荔县部分农田被淹没,渍涝导致冬小麦播期明显推迟;陕西咸阳因阴雨小麦秋播期拉长,晚播冬小麦苗情偏弱。
在富平县西吕镇二合村,陕西气象部门的农气专家对种植大户李鹏飞的麦田进行了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全面调查,就播期推迟、出苗情况,播种以来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与正忙着整地的种植户李鹏飞进行了沟通交流。面对面帮助他因地、因苗制定春管方案,帮助种粮大户利用好小麦返青关键期,“促弱转壮,早发稳长”。
农气专家李艳莉说,受播期强秋淋天气影响,播种质量差、苗情弱,去年11月初又遭遇强降温,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当前,关中小麦还处在越冬期,麦田大部土壤墒情适宜,降雪过程对冬小麦安全越冬和小麦增墒及返青是有利的;但是积雪融化后,地温提升缓慢,小麦返青期会推迟一些;后期多晴好天气,气温将由偏低逐步转为偏高,对冬小麦越冬和返青是非常有利的。农气专家们仔细询问了李鹏飞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和建议,针对他家部分麦田存在“一根针”“土里捂”的复杂苗情,农气专家给他建议,抓住这次降雪的机会,趁雪追肥,在气温回升至3℃以上时再进行浇灌,浇水时要控制水量,防止因过早浇水降低地温而影响麦苗生长。
结合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分析,陕西冬小麦播种以来,分蘖期温度偏低,冬前麦播区较常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偏低0.6℃和1.3℃,关中、陕南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偏少40%~50%,不利于形成壮苗和晚播苗的升级转化正常;越冬期温度较高,降水充沛,有利小麦油菜安全越冬;受播前和越冬期雨水充沛影响,土壤底墒充足,未出现冬季干旱气象灾害影响。
陕西气象部门小麦分期播种最新试验研究成果显示,11月初播种的晚播小麦,与正常播期小麦相比,拔节期推迟5~15天,扬花期推迟4~9天,成熟期推迟1~2天,晚播导致籽粒灌浆期缩短3~7天,千粒重降低11.0%~29.2%。千粒重大幅降低成为今年小麦丰产的主要隐患。
同时,农气专家们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实时传送回业务平台,业务人员综合实地调查数据和冬小麦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制作了“冬前晚播、低温导致我省小麦弱苗面积大 应高度关注春季气象灾害,加强春管奠定丰产基础”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及时为全省冬小麦生产提供积极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小麦春管提供科学参考。
据气候预测,陕西春季全省气温总体偏高、降水偏多,4月上中旬出现阶段性低温冻害的可能性较大,夏粮生产可能遭遇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较大。为此,气象部门建议晚播小麦适度加大水肥投入,促进弱苗转化;加大小麦病虫害监测防控和晚霜冻等灾害防御力度,减轻可能出现的灾害损失;适度增加春播面积,保夏粮增秋粮,充分利用今年春播区墒情充足的有利条件,实现以秋补夏,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安全。
正月15前后,陕西气象部门组织西安、渭南、咸阳、宝鸡、铜川、延安、汉中、安康、商洛等地15个区县60多名农气技术人员,深入春耕一线,送服务、送技术、送气候预测、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引导农民因地因时因墒因苗情分类搞好麦田管理,增温保墒,促进小麦早发棵、多分蘖。
农时不等人,时间紧、任务重、初心热、使命强,再大的雨雪、再多的泥泞也阻挡不了陕西气象部门春季为农服务的脚步。
(张明 李红梅 李艳莉 李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