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2banner.jpg
当前位置:首页 > 省部合作专题 > 推进市县合作协议亮点
神木:凝聚共识合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0 10:02:16 作者:

“十三五”期间,神木市气象局以“党建引领发展、科技支撑发展、服务保障发展、融入地方发展”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批示精神,围绕省市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全面持续推动神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保民生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现实选择。

神木市气象局依托市县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建成自动化高炮1门,升级改造4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共建成标准化地面作业站点5个,作业设施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所有标准化作业点建有“四库三室一平台”,设置了作业单位标识牌和发射区警示标志,绘制了安全射界图,配置了固定自动火箭发射系统、弹药存储柜和人影专用电脑,并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作业点内部及周边环境,有效保证了弹药库安全,提升人影作业点动态安全管理水平。

雷电监测系统助产业

神木市位于陕西北部、秦晋蒙三省(区)接壤地带,雷暴天气易发,属于雷灾防御脆弱区。境内煤矿、能化企业众多,各煤矿企业的变电所、通风机、地面生产系统、主副井架、调度指挥中心都要面对雷电的威胁,迫切需要提高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和防雷公共服务水平。雷电预警作为国家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内容之一,提高雷电监测准确性和预警预报服务的水平,将关系到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行业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为更好的服务神木打造世界高端能化基地这一目标,神木市气象局建成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布设了30套大气电场仪,20套雷电声光报警器,依托雷电监测预警网络,健全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助力综合专业气象服务,推动能源化工场所气象监测能力、预警预报能力和雷电灾害防御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生态遥感监测兴旅游

红碱淖湿地保护区位于神木市西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院交界地带,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之一,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态环境较好,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为切实解决红碱淖水域面积持续减少,神木市气象局启动红碱淖人工增雨项目,区域内布设了4套移动火箭车、6套固定火箭点、5个一级标准化人影作业点,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从2013年起在红碱淖湿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几年来通过地面火箭和跨区域飞机不失时机的实施了上百次的人工增雨作业,红碱淖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增加,水体萎缩速度持续放缓。2019年水体面积36.4平方公里,较2018年增加0.8平方公里,自2016年以来实现水体面积四连增。

2019年起神木市气象局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展合作,启动了神木生态文明气象保障遥感监测评估服务系统的建设,以红碱淖保护区为突破口,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建设植被、水体与近地层大气环境参数多时空动态监测评估业务服务能力,并形成稳定的空基监测业务体系。最终为生态气象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智慧气象为国家能源运输命脉保驾护航

神朔铁路是国家一级干线电气化重载铁路,全长270公里,与包神铁路、朔黄铁路共同组成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二条大通道。

从大量外输原煤到出产石化产品,列车安全、快速地运行,是神朔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受恶劣天气影响,神朔铁路在过去曾发生两次大面积“冻车”,数次因长时间大雾、低温天气而封路,不仅影响运营正常秩序,而且威胁铁路设备的安全运行。

为此,神木市气象局与神朔铁路运行管理部门合作建立神朔铁路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并全面上线运行,实时掌控铁路沿线气象信息。

该系统由神朔铁路沿线17个多要素气象监测站、12套雷电监测设备和在铁路全线50公里至100公里范围内的自动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组成,依托“秦智”智能网格预报系统,通过采集和分析研判雷电、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可准确监测雷暴活动及演变情况,提前10分钟至30分钟发出雷电预警信息。该系统还可以通过输入任意经纬度,以直观图形显示某位置未来48小时逐小时气象要素变化,监测站现场还配套建设实时数据显示屏,可在第一时间显示相关气象信息,方便维修人员及调度管理部门实时查看,实现气象监测与预报更具针对性。同时,它可通过雷电声光报警器等终端提醒各站点采取雷电避险措施,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为防御洪涝、泥石流等次生气象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神朔铁路是国家能源运输重点线路,地处陕北、晋北黄土高原,线路运营秩序和铁路设备稳定性受恶劣天气影响,神朔铁路综合气象监测系统的上线运行将有效满足对气象精密监测与高质量服务保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