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2banner.jpg
当前位置:首页 > 省部合作专题 > 推进局市合作协议亮点
规划引领促发展 塞上榆林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0-10-16 09:23:01 作者: 万红卫

榆林市气象局自2016年合作协议签订以来,积极争取“十三五”规划项目落地实施开展,局市合作协议项目资金到位率102%,协议规划五项重点工程,完成率达到94%。总体来看项目开展实施顺利,基本完成了预期任务目标。

监测预报能力快速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是气象核心工作,通过“十三五”期间大力建设,与水务局合作建设新增主要流域暴雨气象监测站117个,全市区域气象站总量达到337个,监测密度达到10平方公里,新增新一代双偏振天气雷达一部(定边),购置气象移动应急车。2019年按照市政府关于建设气象应急灾害系统建设的意见,全面提升全市的气象灾害应急通讯和监测能力,全部县区气象站配备卫星电话、实时对讲系统、北斗卫星通讯系统,市县宽带升级至20M,市局双200M互联网带宽。使得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快速提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0%,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0%以上,温度预报达到85%,提升精细到乡镇的预报能力、强天气过程的监测能力,提高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开展了智慧气象为核心的预报业务升级,设计研发集约数据支撑环境-“榆林市气象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应用“秦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研发榆林市气象数据综合服务APP、现代农业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及APP、榆林气象APP、榆林镇办气象业务管理系统、防雷气象服务平台、榆林雷电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全面实现“互联网+”技术在预报业务中的高水平应用。

气象防灾减灾作用显著。积极实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项目,实现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显示屏、网络媒体等多种发布手段的全面对接,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管理、多部门横向连接为一体的综合预警发布系统。自2015年启用以来,共发布预警信息6379条、预警信息发布率达100%。在2017年“7.26”绥德、子洲特大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避免了重大人员经济损失,先后得到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和表彰。在2018年、2019、2020年暴雨天气过程中,榆林局预报预警服务及时到位,期间戴征社书记、李春临市长亲赴市气象局指导气象服务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效益显著。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每年开展为期七个月的飞机增雨作业,“十三五”期间累计组织飞行增雨作业160架次,累计飞行480小时,地面发射增雨火箭弹2800多枚,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8.0毫米,增加有效降水9亿吨。累计防雹作业近2000多次,发射炮弹27400多发,基本实现防御区无雹灾,防雹保护4000平方公里。与宁夏、内蒙全方位开展飞机跨区域作业,有效科学开发空中水资源。开展神木红碱淖生态保护人工增雨项目,促进红碱淖自然湿地生态良性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降水量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效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凸显。

能源化工气象服务创新开展。2019年榆林市气象局启动了能源化工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成立市级能源化工气象服务重点实验室,充分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降水、气温、雷电、大风等要素的气象观测和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以及年度气候资源和生态植被水体变化监测评估报告,并制定能源化工基地突发事件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榆林市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专业气象服务,提高能源化工行业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为农服务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小气候监测站6个、土壤墒情监测站6个、建设作物发育期自动观测系统1套,在粮食作物主产区配备实景监测系统,建立温度、湿度、光合辐射等观测数据自动存储数据库和土壤水分监测显示系统,榆林现代农业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和榆林农业气象APP投入业务化运行。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服务决策产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专业化。开展 “直通式”智慧农业服务,“直通式”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535个,为农服务举措多成效好。

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再上新台阶。积极争取中省、县各级财政资金,完成佳县、米脂、吴堡、子洲、靖边、神木、府谷、定边8个县区的台站建设项目,提升业务环境功能,有效改善艰苦台站办公生活条件;榆阳、清涧项目列入2021年建设项目。气象局雷达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维修维护测试平台、升级改造和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分别从基础设施环境和软硬件改造榆林市气象局雷达站,全面恢复并提高雷达系统整体技术性能,更好地满足气象业务应用和发展需求。

 事业改革发展保障到位。按照合作协议,积极争取榆林市气象部门职工津补贴缺口资金,从2017年起将全市气象部门职工津补贴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下达258万元,直接下达到各级单位,保障气象部门职工津补贴落实到位,发放到位。

 坚决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要求,推进“放管服”工作,将防雷委托技术服务和监管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从2018年开始每年300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提供,全面加强榆林防雷安全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