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2banner.jpg
当前位置:首页 > 省部合作专题 > 推进局市合作协议亮点
深化合作 共谋发展 ——局市携手共推商洛气象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0-10-13 08:40:53 作者:

“十三五”以来,商洛市气象局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领导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紧扣重点工作目标,将气象融入各级政府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气象事业和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着力探索构建以城市信息融合作为技术数据支撑、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作为组织管理支撑、中省精细化产品和本地化应用指标方法为核心能力支撑的商洛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形成了以政府和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数据融合应用为抓手、以中省精细化产品为支撑,低成本、高效率、重应用的商洛气象防灾减灾模式。

全市建成了全覆盖的自动化气象灾害监测网,整合集约了智能业务核心系统,建立了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系统、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气候预测无缝隙预报体系,构建了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和气象服务“一张图”的工作布局。

市、县组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部,开展了13个气象灾种的预测、预报、指挥和服务工作;与多部门广泛开展合作,研发业务系统,开展气象保障服务。推行镇办气象职能法定化,率先研发、推广镇办气象服务管理系统,在镇村投入使用,使气象信息及时快速传递,实现了镇村气象工作全覆盖。丰富“商洛气象通”和“气象预警电话”产品功能,建立了全市公共气象服务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建成作物生长实景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立体化的农业气象监测网。开展商洛市核桃春霜冻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实验工作。成立了专家联盟,加强对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预报会商,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开展了核桃、板栗、金银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周边城市和旅游景点预报、疾病发病率预报、产品销量预测等行业服务。 

以生态气象为突破,推进气象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助推商南、柞水成功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县称号;成功创建了“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建设“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重点实验室”,与市旅发委、市林业局、市水务等部门积极开展合作,探索“气象+”发展模式。建成了县级生态气候智能监测站、镇村(秦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生态气候智能监测站、景区(森林公园)生态气候智能监测站和湿地公园生态气候智能监测站。2018年6月,商洛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就秦岭生态监测服务项目相关事宜达成共识,并由商洛市气象局牵头启动了该项目建设。项目以数字秦岭建设为导引,以卫星遥感与地面生态标校站相结合的现代生态监测技术为主要手段,建设“秦岭生态+互联网监测”模式的秦岭生态监测站网和服务系统,有助于持续发挥“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生态品牌效应,为建设秦岭全域旅游网络、秦岭生态环境监测及保护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建立秦岭生态监测、数据分析、评估和服务的业务体系,包括商洛生态监测站网、生态监测大数据、生态监测分析与预警系统、生态监测综合服务系统、生态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五大部分。2020年5月,市发改委批复资金500万元,秦岭生态监测项目一期综合生态站、业务软件和可视化业务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创新合作平台,建立干部人才培养机制

率先打破人才局限,积极开展局校合作,与中科院气科所、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以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争取市上在市气象局设立了“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实验室”,通过这个平台争取了多个项目,吸纳了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投身到气象科研中来;积极探索实施“科技项目+人才培养”捆绑联动机制、“头雁”计划、“一对一”专题培训机制,出台青年人才、副研级高工及预报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等专项人才提升计划,辐射和带动全员人才成长。转化科技成果10余项、发表交流科技论文100余篇。

通过商洛气象“十三五”规划和局市战略合作协议的实施,全市国民气象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气象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气象制度保障稳定有力,气象预报水平显著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气象预测预报、公共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气象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