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logo2.png
通知通告

气象要闻

公众参与

xawx.jpg 西安气象微信 xawb.png 西安气象微博

市局新闻

【气象科普】“虫口关”,今年如何过?

发布时间:2024-03-05 09:01:54 作者: 乔敏 字体:


“虫口关”,今年如何过?

最是一年春好处,春耕春播正当时。眼下,北方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返青,长江流域油菜处于现蕾抽薹至开花期。而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稳产增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户需重点关注春季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蚜虫和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的爆发风险。”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正高级工程师王纯枝说。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最佳防治窗口与气象条件、农作物发育进程等密切相关。2023年冬季至2024年初,北方冬麦区气温起伏较大,出现5次大范围雨雪过程,有效补充了土壤墒情,且积雪覆盖利于麦田保温,大部分小麦实现安全越冬、苗情较好。但受初冬降温早的影响,小麦越冬期较常年偏早,冬前管理窗口期较短,造成小麦病虫越冬基数偏高。

后冬,长江中下游油菜产区出现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部分处在抽薹开花阶段的早播油菜遭受冻害,且2月下旬持续低温阴雨,部分低洼田块出现湿渍害,影响油菜长势,极易导致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等病菌入侵。预计3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2成至5成,田间适温高湿的环境使油菜菌核病、霜霉病易于蔓延扩散,前期长势弱、受冻油菜植株抗病能力下降,导致油菜菌核病重发风险高。

春季,黄淮大部、江淮等麦区气温偏高,降水、雾、露天气多,喜湿性小麦病害偏重发生风险高。预计3月,华北中东部、黄淮、江淮和江汉麦区气温偏高,随着气温回暖,以及麦田土壤湿度高,极易造成小麦茎基腐病在返青期形成侵染高峰,江淮和江汉麦区降水偏多也会加速小麦赤霉病等菌源的积累。预计今年春季,江淮和江汉麦区降水整体偏多,易导致小麦抽穗扬花期与阴雨高湿天气相遇,造成小麦赤霉病从江淮江汉麦区向北扩展到黄淮麦区,大范围流行风险较高;华北东部降水偏多,且华北、黄淮出现阶段性雾霾、寡照天气风险较大,也易造成小麦茎基腐病、白粉病等病害在华北和黄淮麦区危害加重。此外,一旦早春小麦条锈病菌源随暖湿气流扩散到江汉、黄淮麦区,暖湿条件也会促使小麦条锈病迅速侵染,并向北、向东麦区扩散蔓延。

而在温高雨少的西南和气温偏高的黄淮中西部麦区,需高度关注小麦蚜虫发生风险。预计3月,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西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降水偏少,利于小麦蚜虫和麦蜘蛛为害。另外,预计春季河南大部、山东南部及山西南部麦区气温偏高,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可能出现高温少雨天气,易导致小麦穗期蚜虫发生发展,需密切关注。

随着气温逐步回暖,小麦条锈病等扩展速度加快,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也将进入活跃期。春季盛行的西南气流及南海夏季风爆发利于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随西南风或南风自境外或自华南、西南地区向北迁飞至我国主要农区,其将随降水或下沉气流降落并为害。通常季风爆发两周后将有更为充沛的西南暖湿气流从印度洋和南海输送到我国,利于携带草地贪夜蛾、稻飞虱等成虫向北迁飞扩散。因此,春季和夏季还需关注玉米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发生风险。

农业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是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气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正联合研发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天气雷达监测识别技术,依托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实时探测资料,基于气象雷达监测图形产品和监测反演技术,研制基于天气雷达网监测迁飞害虫的服务产品,利用天气雷达杂波,研发监测识别重大迁飞性害虫的关键技术。

气象信息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令枪”。王纯枝提醒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病虫害监测防控宜“早、精、准”,结合病虫发生情况合理喷药,做好春季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白粉病等的防治。华北、黄淮气温偏高麦区注意及早调度药剂,密切监测,做好小麦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防控;长江中下游油菜产区加强花期水肥管理和油菜菌核病等防控,出现病害田块注意抢抓降水间隙,及时喷药防治,降水偏多、土壤过湿的地区注意清沟理渠,排湿降渍,促进油菜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刘倩)

春播里的“科技范儿”

在春耕春播期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气象科技的“身影”如影随形、活跃其间。气象部门依靠气象现代化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大数据、AI、卫星遥感、智能网格预报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农田的监管——上天、入地、联网,各式气象“黑科技”在田野大显身手,一幅幅“气象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针对早稻、一季稻、春玉米、春小麦等作物,在春播主要时段,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了春播作物播种气象适宜等级预报,以农作物生长状况和气象条件监测为基础,研发整地、灌溉、移栽气象适宜等级预报格点产品,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原有的“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基础上,结合作物分布情况,优化农业气象灾害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新增全国公里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产品,并将全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产品分辨率从5公里提升到1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气象中心还新增风灾、寒害等12类农业气象灾害1天至10天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让预报产品更加精细。

与此同时,各地气象部门也提前筹划部署,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充分利用智能网格预报、卫星遥感等技术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不断给粮食增产装上“芯片”,做实做细春耕春播气象服务。

“通过这个小程序,我随时都能看到土壤墒情,旱了涝了都有提示,浇多少水、浇多长时间也非常清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建设的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里,玉米种植大户陈德柱看着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小程序说。这背后,离不开自治区气象局研发的适用于滴灌、喷灌和漫灌等多种方式的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该技术破解了农业气象服务没有精细到地块的难题,目前,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北方旱作农业区推广应用。

在河南,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结合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数据,提高对作物面积、长势、土壤墒情监测及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精确度。湖北省气象局研发了小麦、油菜湿渍害,晚稻寒露风等风险预警产品,发展基于多源融合再分析资料、精细化格点预报的数字化气象服务技术。河北省气象局打造省综合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完善干热风、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病虫害防控预警模型和产品。浙江省气象局开发“天气罗盘”,气象应用融入全省多地农业数字化场景。安徽省气象局优化春霜冻、涝渍害、干热风等农业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指标和模型算法,推进大田主要粮油作物精细化分类监测和长势监测评估。(王婉)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