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陕西气象非凡成就

织密气象监测网 夯实信息支柱助推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

织密气象监测网 夯实信息支柱助推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气象监测与信息网络取得显著成效

陕西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


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气象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工作部署,夯实卫星、雷达和信息化三根支柱,对标“监测精密”要求,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重应用,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问题导向,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全省综合观测与信息网络业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精准预报、精细服务需求,为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和防灾减灾示范省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精密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综合观测站网日益完善。加密地面气象观测装备,新建475套多要素气象站、28套土壤水分站、24套三维闪电定位仪、26套负氧离子监测站。地面站间距由13公里提高到11公里,地面多要素占比从42%提升到69%。全省99个国家站实现除云观测以外的其他地面要素自动化观测。完善天气雷达监测网,新建2部C波段天气雷达、8部X波段全固态雷达、7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建设,积极推进C波段雷达改S波段工程,1公里高度雷达覆盖率由41%提升到74%。开展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新建18微波辐射计、2部测风激光雷达、6部风廓线雷达、6部GNSS/met、2部气溶胶激光雷达、1部温湿度激光雷达。加强生态气象及气候多圈层观测,在秦巴山区建成“一横三纵”立体剖面观测体系,在秦岭腹地商洛市构建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一综四主十三辅”生态气候监测站网,已建成83套生态观测系统。打造西安大城市立体综合观测网,西安已成为北方首个由5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全域组网观测应用的超大型城市,新建微波辐射计4部、风廓线雷达1部,激光测风雷达2部,无人机2部,移动气象台1部,立体探测设备总数达17部,立体探测能力显著增强。天气雷达时间分辨率由6分钟提高到1分钟,空间分辨率由250米提高到30米。地面探测水平分辨率城区由5公里提高到4公里。

在全国率先开展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国率先开展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首批试点省份,编制39万余字的全国质量体系文件模板,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实际业务运行中,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全省内审员队伍达到252人,4人获得全国内审员资格,3人获得注册审核员资格。质量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体系方法与观测业务深度融合,助力陕西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提升和标准化管理。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成立气象观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研究团队,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交流合作,开展无人机探测技术、相控阵雷达观测技术、大气立体探测等研究。开展小型无人机和复合翼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示范试验,完成近10个架次的外场飞行作业,形成一套无人机观测标准和规范。智能站试验纳入中国气象局2021年观测试验计划,在秦岭大气科学试验基地开展4种5套小微站比对试验。与西安华腾微波公司联合开展雷达有源定标试验,与相关研究所联合开展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与西安理工大学联合申请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的遥感探测方法与实验观测研究”。举办“保护大秦岭•助力碳中和”生态文明高端科技智库论坛。积极参与中国局雷达综合观测试验。取得观测类发明专利12项。

加强基层综合业务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培养。高度重视基层观测业务能力提升,组建各学科专业教练团队,开展常态化学习,营造赶学比超学习氛围,促进基层观测业务人员能力提升,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基层综合业务人才团队,在2018年全国竞赛中突破历史勇创佳绩,陕西省代表队获得全国团体第4,获得个人全能第10名(三等奖)和优秀奖、观测数据处理第2名;在2020年全国竞赛中陕西省代表队再次斩获5项奖项,获得全国团体第9名,实现两个“1”的突破,获得“装备技术保障”单项团体第1名和个人单项一等奖,2项个人全能优秀奖。


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应用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信息基础支撑能力迈上新台阶。建成扁平高效的全省气象网络,省市、省县实现直连,省市带宽从20Mbps升级到100Mbps、省县带宽10Mbps升级到20Mbps,省级互联网600Mbps,省市提速5倍、省县提速2倍。省市县三级部门全部接入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带宽100Mbps。算力、存储资源大幅提升,省级通用算力8236核,存储2.65PB。建成运算峰值126 TFlops的高性能计算系统,运算能力提升70倍。建成省级信息基础资源池,物理服务器达52台,提供CPU5000核、存储1PB、内存14TB,虚拟机500台,全面支撑省级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加强。印发《陕西省气象局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陕西省气象数据管理实施细则》。创建DMZ分区,实行VPN双因子认证,细化访问策略,部署“网络安全动态感知平台”,互联网出口防火墙升级为新一代智慧防火墙,网络安全动态监测和主动防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气象数据标识(MOID)与气象数据服务标识业务流程,严控“天擎”账户入口,实现账户动态监管。

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建成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一期。国家卫星遥感数据备份中心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开展FY3、FY4系列6颗卫星的数据备份业务,目前数据备份量达1.8PB。西安容灾备份中心机房完成验收,主备中心1Gbps专线联通。2022年10月17日CMACast西安备份主站正式业务运行。在气象大数据跨界融合应用服务、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等方面取得多项成绩,2019年9月成功举办欧亚论坛气象分会,2020年5月联合国家卫星中心完成《风云卫星监测评估显示近五年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评估报告,获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要批示,相关建议写入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2020年建成汉江流域(陕西段)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助力陕南气象防灾减灾救灾,2021年3月基于卫星数据等形成的《秦岭生态气候公报》获省长批示,并为省秦岭网格化管理系统提供定量化决策支撑。

建立“云+端”新业态,推进业务集约化发展。在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部署数算一体的陕西“天擎”,作为全国首批单位投入业务试运行。注册账户超过260个,集成算法104个,注册本地特色数据72个。接口调用逾10亿次,数据服务总量超过2.5PB,居全国前列。全国首批试点部署挖掘分析系统,开展多类实况融合产品在线检验模型研发。积极推进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印发《陕西省气象局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云化”改造计划,已完成“秦智”、西北人影平台、数据共享网等5个省级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天镜”对接“天擎”,突出对卫星遥感数据备份、秦智、NIFS短临预报系统等陕西本地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监控,市县通用版全面部署运行。

数据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部门间数据资源收集和共享范围逐步扩大。通过陕西省“秦云工程”,实现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并被评为秦云工程建设先进部门。与公安厅、水利厅、生态环境厅、统计局、地震局、地理测绘局等多家部门之间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纸质资料数字化与实况分析业务能力显著提升。完成省内站点EL型电接风自记迹线提取,以及相对湿度、气压自记纸数据提取软件的研发。扫描图像文件超过700万页,录入文件2.6万个,形成数据集46个,数据量超过6.3TB,成果在部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广泛应用。2021年,陕西纸质资料数据化工作取得1项行业标准。建立网格实况分析数据产品体系,实况分析数据在陕南、关中水库和茶叶气象服务中深入应用,百米级实况分析在十四运会气象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供给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扩充数据资源范围,全国率先接入省级极轨和静止风云卫星直收站数据,先后接入CMA_RA全球大气再分析、全球大气/表面实况分析产品、中国地面标准气候值(1991-2020)、ROSE2.0标准格式雷达产品、天气雷达拼图系统V3.0产品、北上广区域数值模式等近百种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