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陕西气象非凡成就

促发展保民生 精细服务彰显气象担当

促发展保民生 精细服务彰显气象担当

 ——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气象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陕西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


保障生命安全 筑牢防线 守护福祉

气象部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优质及时的服务向党和人民交出答卷。

这道防线 我们共同筑就

全省气象部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政府均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强化多部门联动,与省减灾委、防总、应急管理厅、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等30家单位联合印发气象防灾减灾文件。全面完成全省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基本规范、气象灾害分级防御服务规范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的“叫应”工作制度等,与社会力量共同构筑起高效协同联动的防御模式。2022年,中国气象局将陕西列为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省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

在基层,融入式、群测群防体系的构建,加快了防灾减灾迈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步伐。31个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联络员制度;89%的县(区)政府在镇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确立了镇办“气象公共服务与灾害防御”职能,打造了汉阴县城关镇、镇安县皇冠镇等30余示范镇;自建和共享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18726个,发展镇村气象信息员20260名,覆盖所有行政村,作为最小单元发挥着“微治理”作用。

硬核科技 让防线更牢固

建成陕西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14家省级单位和103家地市级单位完成技术对接,实现了多灾种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对接整合短临预警系统,气象预警信息实现“一键式”发布,发布时效整体缩短到3至10分钟,直达全省3万余名应急责任人;与广电、应急、水利、文旅等部门共享大喇叭7028套,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送达“最后一公里”;与省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运输、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建立的气象预警信息再传播机制,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与省通信管理局合作,建立了气象预警短信“绿色通道”,实现气象预警即时全网发布;强化与新华网、华商报、陕西省广播电视台等社会主流媒体的合作交流,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基本面。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高到94.7%,党的十九大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GDP占比由年均0.66%下降到年均0.52%。

化云为雨 润泽民生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快速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补给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尽显成效。建成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开展常态化、规模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年均地面增雨作业3000余炮(箭)次,飞机增雨作业50架次,作业影响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新舟60高性能增雨飞机投入业务应用,搭载了比较齐备的云微物理大气探测仪器和宏微观观测系统,飞机探测、作业、通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21年,国家高性能作业飞机新舟—60常驻我省并开始执行飞机增雨作业任务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启航新征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继续砥砺前行,切实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保障生产发展 趋利避害 释放活力

作为社会生产发展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气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融入行业发展脉搏,面向现代农业、交通运输、能源、林业、旅游、航空等多领域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成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气象 农业生产“稳升级”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气象与农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党的十九大以来,14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实景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粮食作物、苹果产量预测准确率达96%以上。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和直达农机手工作,惠及全省近1.8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省市县三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36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0项,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与农业农村、果业部门初步构建供需实时互动、同步迭代、联动增效的气象农业合作模式,联合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面向公众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联合7个省区气象局共创国家级苹果气象服务中心,初步实现苹果气象服务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助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发展。据省果业中心评估,各类气象服务有效提升全省苹果优果率3-7%、猕猴桃优果率12%,果品气候品质认证使果品市场附加值平均提高15%以上,果区农民每年每亩地的收入提升约800元。气象为农服务满意度均在93%以上。

全国苹果气象服务


+气象 交通运输“保畅通”

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安全涌动,让国民经济血脉更畅通。每年,大雾、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导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成为交通运输“动脉栓塞”的重要“病因”之一。立足交通强省建设服务保障需求,气象部门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现代交通气象服务体系,淬炼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气象+交通”服务模式正在破浪前行,在全省4条高速公路,7条国省干线建成初具规模的交通气象监测站网,以道路结冰、路面高温、大雾等灾害天气为重点初步建立基于风险的交通气象服务业务,气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基本建立,联合公安、交通运输部门推动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


+气象 生产发展“上保险”

聚焦能源领域,围绕“引汉济渭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黑河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气象在水电行业调度中充分发挥趋利避害作用,既保障了流域安全,又保证了生产用水;先后与西北能源监管局、省能源局、陕西电网、长庆石油等部门、企业开展合作,从看气候趋势调配煤电气供应,到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为风电场和光伏发电场选址提供支撑,再到根据气温调整供暖日期,气象部门紧跟能源转型趋势,“气象+能源”实现深度融合。

打造陕西专业气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行业专享微信公众号,形成4大行业12项51类专业服务产品,为重点领域提供专业化、定制式气象保障。圆满完成国产大飞机试飞气象保障任务。中欧班列、长安号商贸物流等气象保障服务有新进展。

被省安委会、交安委、森防办、绿委会纳入成员单位,先后与省农业农村厅、水利厅、林业局、文物局、地质调查院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聚焦行业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绘就“气象+”赋能行动蓝图,共同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与发展贡献气象力量。 

生态环境、水利、城市、文化旅游、航空、金融、卫生健康……面向生产发展,气象部门正强化上下联动、完善合作机制、注入科技力量,为我省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保障生活富裕 振兴乡村 服务百姓

趋利避害 推动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气象部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贫困县区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100%,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能力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综合覆盖率达96.7%,3A级以上景区精细化天气预报覆盖率达100%,联合财政、银保监等部门开展的气象指数保险服务形成了“气象+保险+扶贫+生态”新模式,有力保障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顺利脱贫摘帽。

延安市深入一线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双重叠加影响下,气象元素不断融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气候变化适应城市建设。从发展城市网格的天气实况和预报预警,到研发多灾种的城市气象风险图,气象部门始终在为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气象保障能力不懈努力。气象服务不再局限于预报气温、风和降水,而是把气象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衍生出了健康、人体舒适度、锻炼、穿衣、旅游等数十种生活指数预报产品。西安成立全国首个智慧交通气象服务台,推动气象信息接入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咸阳将智慧气象与城市肌体有机融合,保障城市运行“主动脉”畅通。


西安城市气象风险预警系统


气象的脚步,在应对重大气象灾害、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保障中越走越坚实。高质量完成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清明黄帝陵公祭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十四运会气象保障工作获得组委会、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服务满意度达到98.6分。2020年,陕西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警和相关信息发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保障团队在应急保障车内集智研判十四运会天气


融入生活 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增长

陕西公众气象服务发展迅猛,公众气象服务综合覆盖率达98.1%,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5年提升,2020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3.2分,创历史新高,“陕西气象”跻身陕西十大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人民群众气象获得感明显增强。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崭露头角,陕西气象App基于位置智能推送气象信息,聚合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抖音等资源打造立体多样、融合发展融媒体矩阵,预警信息发布社会平台达到19个。2021年,气象预警新媒体矩阵全年总送达量位于全国前三。全省电视气象服务节目达198档,日均累计播出11小时,服务超1500万人。拓展社会信息传播设施,通过党员远程教育平台、12379短信平台、邮政管理平台等面向广大基层党员、驻村扶贫干部、快递小哥等推送各类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发布社会平台                           陕西气象APP


保障生态良好 美丽中国 气象添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曲大合唱,从生态系统保护到绿色发展,再到大气环境治理,天气气候服务已深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每一段旋律之中。

强化监测评估 当好生态环境保护“卫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步是实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建立以卫星遥感为基础,地面监测为补充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生态全方位、多层次、长序列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秦岭生态气候公报》《陕西省大气环境气象公报》《陕西生态气象服务专报》等成为洞察陕西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其中,秦岭30年气候背景分析以及秦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决策材料为省秦岭办调整秦岭东段主梁、划定秦岭核心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并被《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采用。  

与省秦岭办联合印发2019年度《秦岭生态气候公报》,获得省政府领导肯定


深挖气候资源 擦亮绿色发展“金字牌”

让更多的百姓获取气候和生态红利,陕西气象局求索不止。积极组织国家气候标志创建,全省18个县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个县入选全国“避暑旅游样本城市”,商洛成功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打造“陕西氧吧小镇”“陕西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气象品牌,带动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服务大气污染防治 聚力守护蓝天白云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省、市、县环境气象综合观测和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基本完善,组建汾渭平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动提供科技支撑。全省雾、霾过程预报准确率超过80%,能见度和PM2.5浓度预报时效达10天,全国污染气象条件潜势预测延长到月、季尺度,为精准减排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了这根本大计,陕西气象局将持续汇入“科技之计”,赓续生态文明,守护美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